曾在新加坡广泛种植的豆蔻是“豆蔻年华”的豆蔻吗?
豆蔻年华的豆蔻,在新加坡的很多人认为是左图的豆蔻。事实上,新加坡本地所指的豆蔻是指原产于印尼马鲁古群岛(香料群岛)肉豆蔻。它的种子是非常重要的香料,如左图,新鲜的肉豆蔻果实剥开后看起来非常漂亮,红色的果肉是假种皮,假种皮包裹的是种子即肉豆蔻仁。
实际上,豆蔻年华中的豆蔻并不是指肉豆蔻。
前面讲了,本地所说的豆蔻原产于印尼香料群岛。豆蔻年华出自唐代诗人杜牧《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用以指代十三四岁的少女。
在唐代,肉豆蔻作为外来香料已经传入中国,但那时人们见到的主要是肉豆蔻仁,而不是左图我们见到的如此鲜艳的剥开的肉豆蔻。直到北宋初期,肉豆蔻植株才作为外来植物进入中国。
因此,从植物学来源来看,杜牧诗句所说的豆蔻绝非本地的肉豆蔻,而是指中国南方的一种本土姜科植物。
到底是中国哪种本土姜科植物呢?它其实是中国本土植物草豆蔻或其近缘的一种。从杜牧诗句中我们可以得知,该种植物在江苏扬州农历二月(早春)开花。杜牧用它的花来形容十三四岁的少女,说明该种植物的花很漂亮。据此可以判断,该种植物应该是当时江苏扬州种植的艳山姜或者华山姜之类的山姜属植物。
艳山姜(右图,来源新加坡国家公园局)在新加坡也有引进种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福康宁山的香料园寻找。
如果您对福康宁山历史之旅或新加坡其他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等感兴趣,也欢迎您和我们联系组团导览。
新加坡史各士路和安祥山的史格特是同一个人吗?
新加坡有条叫史各士的路,还有一座曾叫史格特的山。前者位于乌节路旁边,后者就是今天的安祥山,它们都以或曾以史格特(Scott)的人名命名。
有人说,他们是同一个人。这个说法非常值得商榷。虽然他们都叫史格特,实际上却是两个不同的人。史各士路的史格特,全名是威廉·G·史格特(William G. Scott,1786-1861),他是新加坡港务局兼邮政局主管,是苏格兰著名小说家沃尔特·史格特的堂兄弟。如今史各士路周遭一带,以前是他的地产和种植园,他的克雷默庄园就在那边。
牛车水的安祥山,曾经也叫史格特山。不过,这里的史格特并非史各士路的史格特。史格特山的史格特,全名是查理士·史各特 (Charles Scott,1802-1858)。这位史格特虽然也来自苏格兰,但他显然不是史各士路的史格特。他是一名商人,曾在纳皮尔&史格特公司任职,并且还当过法庭的推事。买下安祥山后,主要在那里种植豆蔻和丁香。之后史格特山易手到了谢安祥手里,又被改名为安祥山。